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

[MBA 寫周記]「第一周:學分費五千元。」

新身份的象徵:名片。
接下來盡量每週找個機會,寫個在政大MBA學習的周記,
記錄在課堂中的所思所想、快思慢想、有思有想、快撕不想,
不談艱澀的商學學理(請找Freddy Business Note),
只輕鬆聊聊心得感想、日思夜夢即可。

一周開始,正式開始在政大企研所的課程,
由於去年一整年和學長姐們一起上課,
有部分必修課已經順利地抵免掉,
因此這學期開始,有不少空出來的時間能放喜歡的選修課。
或許是大學時期動輒超修的習慣未改,「願望清單」有非常多想修的課,
然而只要一想到每一門至少 4 小時以上的預習、復習、討論,
和常常被我抱怨的一學分 5000 元、一門課 15,000 元,
嗯,過去每一學期輕鬆愉快的、事後總是幫自己找理由的超超修,
在進入了碩班之後,還真的沒有那個時間和資源讓我這樣做。

我自己的經驗而言,碩班的課真的需要花比較多的心力,
這倒不是因為老師教的內容變多變難了,
反而是自己必須認知道一件事:別再想著依賴老師講課,
該自己好好的「自主學習」、試著從課堂討論中挖出一點寶藏。

而且是那種「不會忘記」的知識寶藏。

今天早上去試著加簽邱奕嘉老師的「策略創新」課程,
雖然最後很可惜的沒辦法修習學分(但老師允許我旁聽),
不過老師今天一句話,點明了一個重要觀念。我記得他是這樣講的:

「其實在每次的課堂中,得到一個好的想法就夠了。」

一周的一次課程,得到一個真正「弄清楚」的知識,就夠了。
如果是肆無忌憚的超修超修超修,雖然在大學時期頗適合這麼做、
以增加自己對於不同領域知識的涉獵、提升看事情的廣度,
但到了研究所:這麼一個期望學生 “Master” 該領域知識的學位,
這樣的想法或許該轉變一下,因為廣度固然重要,
但最終能協助 MBA 解決問題的,應該是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。

倘若學分太多了(18以上?),我們就很難去專心的、
去應付每一門「應該要好好深入瞭解、準備」的課程,
況且還要加上課外重要活動如商業競賽、課間實習等,
似乎每學期配了太多的學分,不只是會浪費錢,
也是浪費掉了每一個認真研究一門課的寶貴機會。

儘管學分費真的是貴得很驚人,但也因為這樣,
也迫使我去思考是不是該用不同的思維去面對MBA的課程?
並且去想想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該怎麼做「謹慎選擇」,
才能讓整個兩年的修課計劃,是為未來加分而不是漫無目的?

來學分費,可以讓我想這麼多事情,
然後這兩年應該會多出許多旁聽的課程吧?
不缺學分、但缺乏寶貴知識滋潤的時候,
當個整學期認真參與的旁聽生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
追加:講到五千塊,今天同樣在「策略創新」課堂上、
在決定誰俱有加簽資格時,突然有學長大叫說「我繳了五千元,我OOXX......」
這種花錢當大爺的心態,我相當不以為然,以後也不想成為這種沒質感的商人。